163 加中网–加拿大曼尼托巴中文门户网站 | 温尼伯华人论坛
标题:
5400转的诱惑----从最新高速硬盘比拼测试认识硬盘(图)
[打印本页]
作者:
too1guy(客)
时间:
2002-9-26 17:00
标题:
5400转的诱惑----从最新高速硬盘比拼测试认识硬盘(图)
前言<BR>随着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兴起,笔记本电脑领域中新的技术和机型层出不穷,曾经是笔记本电脑性能樽颈的CPU,显卡,内存和外部端口等障碍近年都已经得到逐步的克服或者缓和,唯独是硬盘和电池两大樽颈一直唯有明显的突破……电池就不去说它了,因为这个问题并不限于笔记本电脑,PDA,手机以及其他便携数码设备也饱受电池的困扰,已经沿用多年的锂电池技术一直未有大的突破,未来的接班人到底是燃料电池、改进的高效聚合物锂电池还是什么其他的能源仍然是停留在实验室中的未知数。但是硬盘……自从Pentium年代起,就一直维持4200rpm(4200转/分钟)的“行规”,一直未有突破,虽然IBM曾经领先于其他厂商发布过几款5400转的笔记本电脑硬盘,但是多数是17.5或者12.5mm的非主流厚度……要知道,许多超轻薄机器和日本厂商出产的各种机器根本就不能使用这些硬盘,而且这些早期的5400转硬盘不但价格高高在上,而且耗电和噪音都相当惊人,产量也很少,只能在各厂商的顶极型号或者选件列表中偶然见到它们的身影,我等方外小民就算有钱也未必能一亲芳泽:)。<BR>由于工作之便,我们之前也曾经试用过多款采用5400转硬盘的笔记本电脑产品,但可以说它们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问题,并不完美,在我们这次的5400转硬盘比拼测试中,我们终于见到最新的5400转硬盘开始出现转机,诞生了各方面表现均属优良的产品,虽然没有我们所热切期望的有飞跃性的提高,但毕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5400转硬盘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并不急于介绍测试结果,而是希望通过我们整理的一个“5400转的故事”来让大家更加的明白5400转硬盘在笔记本电脑中的作用以及其发展的艰辛之路。看了这个章节,你会更好的了解5400转硬盘对于笔记本电脑发展的意义,以及避开5400转硬盘在商业炒作下所产生的一些误区,看完它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我们宁可把精彩的比拼测试放在最后:)。</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03.jpg" border=0></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05.jpg" border=0></P><P>5400转的故事<BR>5400转硬盘在早期的笔记本电脑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当时的笔记本电脑其主要樽颈仍然在CPU,说实话以Pentium和Pentium II笔记本电脑的设计水平和应用环境,也没有必要用到5400转硬盘:)当时操作系统环境的落后,实际应用的贫乏,笔记本电脑高高在上的价格和缺乏竞争的市场使得厂商和消费者都没有想起过硬盘需要怎样的改进:)。而当Mobile Pentium III进驻笔记本电脑的时候,一切开始不同了。<BR>其实并不是Mobile Pentium III为我们带来了怎样大的改变,而是Mobile Pentium III被广泛应用在笔记本电脑中的年代,正好是操作系统由Win98向Win2000过渡,而且软件应用越来越丰富复杂的时候,笔记本电脑CPU的每一次升级换代,都带动整机配置的攀升,不但是换成性能更好的新CPU和主板平台,而且显卡,屏幕,内存规格等往往也随着CPU的攀升而“鸡犬升天”:),故此最新的机型总是有强大的诱惑力。<BR>几乎在Mobile Pentium III正式进驻笔记本电脑的同时,IBM发布了第一款5400转的笔记本电脑硬盘Travel Star 25GS,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款25GS除了作为5400转笔记本电脑的里程碑之外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厚度达到登峰造极的17.5mm,当时市场上几乎没有机型可以装配这款硬盘。就看规格25Gs也是够惨的,单碟容量只有5G,共有5张碟片10个磁头(难怪那么厚),缓存只有512K,接口为ATA33/66,事实上也没有见到哪款笔记本电脑装配这个硬盘,25GS只是5400转硬盘的里程碑。</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Technic/Laptop_HDD/Laptop_HDD22.jpg" border=0></P><P>在Mobile Pentium III年代,笔记本电脑硬盘的主要变化是容量的提高,以及较大的内部传输速度提高,这些速度提高并不是指转速提升到5400转:),而是通过将主流硬盘的缓存已经由以前的512K变为2M,单碟容量也逐渐提升到10G~15G左右来实现的,目前仍在笔记本电脑市场广泛应用的IBM Travel Star 30GN就是那时的产物。由于Mobile Pentium III机型依然以Intel 440BX芯片组为主,所以硬盘的ATA接口也限于ATA33或者ATA66(视不同厂商设计而不同),基本没有ATA100的机型出现,这时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硬盘大多数也已经具备ATA100的支持,这是为以后预留的。<BR>消费者总是习惯把CPU的主频视为笔记本电脑的性能最重要的指标,对硬盘的关注往往只限于容量,于是各大厂商不断让自己旗下产品的CPU主频“芝麻开花节节高”,在Mobile Pentium III的鼎盛时期,PIII 1GHz CPU+64M内存+10G 512K cache硬盘+4M显存ATI Rage显卡这样的畸形配置随处可见,也许很多消费者根本就不关注硬盘本身:),这和当时的应用是有关的。在Mobile Pentium III年代,笔记本电脑仍属奢侈消费品,大多数是企业用户购买,主要用途是移动办公,设备调试等,真正作为专业用途的寥寥无几,个人用户购买的主要是用于一般的上网,游戏等,这些应用对于硬盘的速度要求并不高。而且当时大多数用户对笔记本电脑的认识还停留在相当浅薄的阶段,但是已经开始有许多媒体指出笔记本电脑的主要樽颈是硬盘和显卡(当时尚没有新一代的显卡出现)。<BR>IBM于2000年推出了第二代5400转硬盘Travel Star 32GH,单碟容量上升到8G,4碟8磁头设计,缓存2M,ATA33/66接口设计,厚度也因为碟片减少而下降为12.5mm,终于是有部分欧美厂家的笔记本电脑可以装配了:)这是第一款实际应用的5400转笔记本电脑硬盘。<BR>然而有厂商关注到了这一点,开始在自己旗下的机型中装配高速的硬盘,并且将这些机型作为品牌实力象征和专业形象代表推广,但只限于少量高端型号,而且产量很少,IBM是其中的代表者,IBM的T22 2647 5EH(T22系列机型顶极型号)就是装备32GH的。下图就是取自T22 2647 5EH的32GH硬盘。</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16.jpg" border=0></P><P>很奇怪的是IBM好像一直没有致力宣传5400转笔记本电脑硬盘在自家产品中的应用,产品规格表上从来都只写容量,最多是加上一个“High Spaeed”,看来IBM很有商业头脑,明白主要的盈利仍然是在主流硬盘上:)。<BR>T22 2647 5EH曾经在本站实测过,但是并未发表评测报告,除了因为T23当时已经发布外,主要原因就是因为32GH还并不是一块很成熟的5400转硬盘,在测试中32GH的表现只和后来的30GN系列(4200转2M缓存)打成平手……此外,IBM T系列左侧腕托发热(因为下面就是硬盘)是早已闻名的小缺陷,我们实测时发现32Gh造成更加严重的发热,以至于手放在左侧腕托上打字一会就有汗津津的感觉,而且32GH的噪音也明显要比当时已经号称“战车”的Travel Star 20GN系列大,以至于我这个向来不太关注硬盘噪音的人都觉得有点难以忍受。</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17.jpg" border=0></P><P>32GH的耗电也相当大,全新的机器(电池功率38.88Wh)在Battery Mark 4.01的Conditioning测试中只有1小时15分,最后我们考虑到这样的机器虽然是T22机型的顶极配置,但是表现和主流的T23相比并无优势,不再值得推荐,写出来反而可能误导大家,最后还是决定不出报告,由此可见5400转硬盘对系统的影响之大。<BR>2001年,笔记本电脑进入Pentium III-M年代,机载显卡随之升级到ATI Radeon Mibility或者Intel 830M,甚至是Nvidia Geforce2Go系列,长期困扰笔记本电脑的显卡樽颈有了初步的突破,起码当时的主流游戏是可以比较流畅的在这些显卡上运行了,笔记本电脑的综合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Nvidia甚至开发了专业用的Quadro2Go移动专用显卡芯片,结束了笔记本电脑显卡不具备专业图形处理能力的历史。笔记本电脑的硬盘樽颈被一些媒体更加响亮和高调的提出来,各大厂商的顶极型号也开始装备或者可以选择装备第三代的IBM 5400转硬盘:Travel Star 48GH。<BR>48GH于2001年上半年发售,属于IBM首款采用FDB(液态轴承)技术的5400转硬盘,有效改善了5400转硬盘嘈咂和高热的问题,单碟容量上升到12GB,仍然采用4碟8磁头设计,Cache容量2M,厚度因为是4碟高度所以仍为12.5mm,接口方面则率先支持ATA100,成为首款支持FDB和ATA100的5400转硬盘。48GH时至今日仍然是部分顶极机型(例如T23,A30P,Dell 8100;C840)的高端型号标准配置,属于比较成功的一款5400转产品,一度被冠以最强笔记本电脑硬盘的称号,成为每个笔记本电脑玩家心目中的梦想补品。下图是采用48GH的Dell Latitude c840机型:</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13.jpg" border=0></P><P>到48GH为止,IBM一直在5400转笔记本电脑硬盘的开发上占据着领先的地位,但IBM开发的5400转笔记本电脑硬盘都是12.5mm或者以上的产品,这使得超轻薄机器和大部分日本厂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与之无缘(它们均采用9.5mm厚度的硬盘),损失了大量的市场,而与IBM在笔记本电脑硬盘上抢占市场的日本厂商Toshiba,Hitachi,则开始悄悄研制自己的5400转9.5mm笔记本电脑硬盘。<BR>与此同时,IBM通过使用5400转硬盘技术的4200转2M Cache规格Travel 30GN系列在市场上销售情况看好,但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内30GN系列几乎没有更新,当到达2001年年末的时候,日本厂商Toshiba,Hitachi和Fujitsu的4200转硬盘凭借更高的单碟容量和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开始逐渐盖过IBM的风头。在一些媒体的对比测试中也可以看出30GN在和其他品牌的笔记本电脑硬盘对比中并没有什么性能或者价格优势。这些测试提醒了消费者和玩家,买笔记本电脑开始看硬盘的型号,而不再好像以前那样的只是关注容量。<BR>2002年年初,IBM正式发售第四代5400转硬盘Travel 60GH,单碟容量上升到15G,4碟8磁头设计,2M缓存,带有FDB和ATA100接口,厚度12.5mm,60GH在容量上创下了当时笔记本电脑硬盘的新纪录,但是从规格上看,除了容量它并没有带来什么其他的惊喜。在60GH中,IBM首次引入了“Enhanced”的概念,带有“Enhanced”标志的60GH型号只在型号的倒数第三位把S改为X,据称是经过了更加严格的挑选可以保证更长的无故障工作时间,但是在各厂家采用60GH硬盘的型号中均未见这种“Enhanced”标志……<BR>和60GH同时发布的是4200转2M Cache的40GN型号,单碟容量达到了20GB,但它已经不是第一个单碟容量20G的产品,日本人抢在前头了,早在2001年年底日本厂商就有单碟容量20G的产品发售。速度上40GN的优势也不明显,IBM的笔记本电脑硬盘由此开始逐渐丧失笔记本电脑预装市场上的领导地位。但是在零售市场因为IBM多年的渠道积累Travel Star 30/40GN系列仍然很受欢迎(事实上是因为日本厂商的硬盘在国内很少零售啦!)。<BR>60GH正式预装在笔记本电脑中现身市场时已经是Pentium 4-M推广的年代了,机载显卡上升到ATI Radeon Mobility 7500或者Nvidia Geforce4Go,ATI和Nvidia分别推出FireGL7800和Quadro4Go专业显卡来争夺专业用户市场,显卡的樽颈自此基本得到克服。硬盘和电池的樽颈显得更加突出了。<BR>从显卡的飞速进步可以看到笔记本电脑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家用机和商用机已经不可以向以前那样简单的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笔记本电脑在朝着高性能和超轻薄两个极端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和用户开始成熟起来,价格如水银泄地般狂降,在入门级用户开始欣喜于笔记本电脑的门槛越来越低时,中级和高级用户开始注重笔记本电脑的综合性能和实际使用价值。到这时,几乎每一个稍有笔记本电脑知识的人都知道笔记本电脑最大的樽颈在于硬盘,反而对电池抱着比较宽容的态度:)。<BR>然而60GH仍然是曲高和寡的局面,仅仅出现在IBMT23,A31P,Dell 8200,C840的顶极型号中),它的厚度(包括硬盘本身和用于购买它的钞票厚度)注定它和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无缘。下图是采用60GH的IBM A31P和Dell的移动工作站Precision M50:</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18.jpg" border=0></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15.jpg" border=0></P><P>日本人的长时间研究有了成果,Toshiba在2002年2月率先发布9.5mm厚度的5400转硬盘MK4019GAX,具有在5400转硬盘中首先实现的20G单碟容量,双碟四磁头设计,缓存高达惊人的16M!并且同样带有FDB和ATA100支持,而且该硬盘一反IBM高端硬盘只有一种容量的保守做法,同时推出30G型号MK3019GAX,GAX系列硬盘的推出震动了笔记本电脑业界,并且随即在日本的PC User杂志的硬盘比拼中无情的击败了IBM引以为荣的60GH,随后Hitachi也推出自己的5400转硬盘,只是缓存略小,因为尚未在国内见过,故暂时略过不提。</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09.jpg" border=0></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10.jpg" border=0></P><P>在日本厂商的压力下,IBM于2002年4月推出自己的第一款9.5mm 5400转硬盘Travel Star 40GNX系列,具有40G和20G两种容量,缓存上升到8M,单碟容量20G,双碟四磁头设计,带有和60GH一样的FDB技术和ATA100支持,然而Toshiba的MK4019GAX风头正劲,几乎在40GNX发布的同时,又发布了单碟容量为30GB的MK6021GAS硬盘,这是目前为止单碟容量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硬盘,而且是在9.5mm厚度中实现,不过受制于体积和单碟容量的提高,MK6021GAS仍然采用4200转设计,缓存也是普通的2M,支持FDB和ATA100接口。</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07.jpg" border=0></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08.jpg" border=0></P><P>事后日本杂志PC User的对比测试也说明40GNX仍然不敌Toshiba的MK4019GAX,加上IBM硬盘事业部与Hitachi合并,恐怕40GNX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最后一款IBM 5400转笔记本电脑硬盘了。<BR>IBM的40GNX一直未见出现在预装机器市场,只有少量的流入零售市场(例如我们这次测试的几块,呵呵!),而Toshiba的MK4019GAX不但在日本等地区零售,也预装在Toshiba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例如最近风头甚劲的Satellite 5105系列中的部分型号)中,为这些机器带来前所未有的强劲磁盘系统性能,只是MK4019GAX一直未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零售,所以我们的测试的这一块还是千辛万苦才从日本搞来的。<BR>新一代5400转9.5mm高容量缓存硬盘的出现,为笔记本电脑进一步提升性能带来了福音,根据我们测试Toshiba Satellite 5105-S501(装备Toshiba MK4019GAX硬盘)的部分结果,整机性能确实因为5400转硬盘而得到一定的提升,然而Toshiba和IBM的做法一样,没有刻意宣传自己的5400转硬盘,只是在机器的规格表中硬盘部分加了一个High Speed,唉……都是JS啊!要是让许多消费者知道5400转硬盘,那现有的大量4200转硬盘销路必然受到影响,这显然是Toshiba不愿意看到的:)。</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14.jpg" border=0></P><P>相比IBM比较古板的发展模式,Toshiba的方式就灵活得多,不但发展常规的4200转硬盘,也发展高端的5400转硬盘,甚至开发了1.8英寸的超小型硬盘和5GB容量的Type I PC卡硬盘,凭借这些创新而且有竞争力的产品,Toshiba开始逐渐在笔记本电脑硬盘市场上占据上风,现在在中国,Toshiba缺的只是IBM那样广阔的渠道而已。<BR>纵观目前笔记本电脑预装的硬盘,Hitachi和Fujitsu还有Toshiba的中低档型号凭借价格优势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IBM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中都有相当多的型号和批次选择其他品牌的产品(例如Hitachi),最新的T30高端型号更是首次选择Toshiba的5400转硬盘MK4019GAX作为提高性能的有效手段,而IBM自己的40GNX则显然被IBM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部门放弃了,而Toshiba向来只在自己的机器中采用本家的硬盘,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其他大厂则会视自己的成本和性能需要在几个品牌中选择,除了Fujitsu应用较少外,其他3个牌子差不多都有应用,而且IBM的硬盘除了在零售市场仍然看好之外在预装机器市场比例正在逐渐的下降。<BR>我们预计在未来的日子里,5400转硬盘将逐渐取代4200转硬盘成为笔记本电脑硬盘的主流产品,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2年的时间,皆因现在4200转硬盘还有很大的存货量和很好的价格优势,但随着5400转硬盘制作技术和工艺的成熟,这一天的到来一点都不奇怪。<BR>IBM的失败例子将会进一步造成12.5mm硬盘市场的停顿,事实上这2年来除了IBM外各家厂商均已放弃厚硬盘的发展,许多新机已经设计为不能安装厚硬盘,笔记本电脑的标准硬盘将会统一在9.5mm这个规格上是无疑的事实。</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02.jpg" border=0></P><P>在我们下面的测试中,新一代5400转硬盘在耗电,噪音和热量上均与旧有的4200转硬盘差别不算太大,明显好于以往几代5400转硬盘的表现,故此我们认为,5400转的号角已经吹响,剩下的就是时间和成本问题:)。<BR>感谢大家耐心看我们唠叨了那么多废话:),下面请看精彩的实测性能对比章节!<BR> <BR>5400转硬盘比拼测试</P><P>这次测试的主角是Toshiba MK4019GAX和IBM Travel Star 40GNX,Hitachi的5400转硬盘DK23EB-40因为测试时没有找到,在国内亦未见有零售,故没有参与测试。<BR>为了证明5400转硬盘给整机性能带来的提升,我们也使用了几款4200转的高容量硬盘进行对比测试,分别是Hitachi的DK23DA-40F,Toshiba MK3018GAS;IBM Travel Star 40GN系列30G型号IC25N030ATCS04。几款硬盘的主要参数对比见下表:</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Single/Sheet05.jpg" border=0></P><P>从规格表上看来5款产品都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当然,我们没有列出厂商给出的性能数据(例如内部传输速度,外部传输速率等),因为各个厂家用的计算和测试方法不同,而且这些数值通常只见于峰值情况,对于实际使用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单看数据也会让人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因此我们会只以实测数据来说明问题:)。<BR>测试平台和方法:我们在一台SONY GRX系列笔记本电脑上搭建了测试平台,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XP英文版,测试硬盘只分一个FAT32的分区,占据整个硬盘的所有容量。采用Winbench99,CCwinston2002,Business Winston2001来测试系统综合性能,此外也会用Sisoft Sandra2002 Pro来测试Drive Index的分数,此外还会用Battery Mark4.01来衡量安装了高速硬盘之后的电池寿命影响,为了证实高速硬盘对系统在3D游戏表现的影响,我们也测试了3D Mark2001SE在高分辨率(1600x1200)下的表现。测试时GRX笔记本电脑设置为1600x1200 32bit分辨率,禁用Jogdial和Sony Hotkey功能,ATI显卡的辅助程序和Windows中的Messeger也保持关闭。每次测试前都整理硬盘并且重新启动。</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04.jpg" border=0></P><P>用于建立测试平台的SONY GRX笔记本电脑主要配置为P4-M 1.8GHz,512M DDR内存,ATI Radeon Mobility 7500和32M DDR显存,UXGA分辨率屏幕,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高端平台进行测试是因为目前只有这样的平台才有机会装配高速的5400转硬盘:)。时间所限,我们没有在超轻薄机器上进行这5款硬盘的测试,但是这5款硬盘均可以安装在目前绝大多数的超轻薄机器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实验。<BR>Winbench99:WinBench99是测试系统综合性能的首选软件之一,而且在本次测试中,我们还用它来绘制硬盘的内部传输速度曲线图,每一款硬盘的内部传输速度高低一目了然。<BR>几款机器的测试分数对比请见下面的图表,最高分数用蓝色表示,最低分数用红色表示:</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Single/Sheet00.jpg" border=0></P><P>从测试结果可见MK4019GAX取得3项最高分,在Business Disk WinMark99和Hi-End Disk Winmark99中得到的分数比起分数最低的Toshiba MK3018GAS和IBM 40GN系列分别高出33%和36%,性能提升确实立竿见影。相比起同样是5400转的IBM 40NX,MK4019GAX的分数分别提升了4%和2%。差别不算太高。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5400转硬盘对于Hi-End Graphics Winmark99和Business Graphics WinMark99分数提高没有什么帮助。<BR>我们在下面提供了这5款硬盘的传输速率曲线(点击将出现原始尺寸大图),可以看到5400转硬盘明显要技高一筹,传输率起始曲线都是在25Mbps以上,尤其以Toshiba的MK4019GAX表现出色,曲线非常平滑,而且无论是起始还是终结速度都非常优秀,相比之下IBM 40GNX的曲线就显得比较毛糙,曲线的波动比较厉害,而且下降速度也要比Toshiba MK4019GAX快,请不要以为这是MK4019GAX的16M 超大Cache功劳,因为在测试内部传输速度时是绝对的硬功夫,Cache的大小对结果几乎没有影响。</P><P>Toshiba MK4019GAX:<BR><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MK4019GAX.jpg" border=0></P><P>IBM 40GNX:<BR><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40GNX.jpg" border=0></P><P>Hitachi DK23DA-40F: <BR><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DC23DA-40F.jpg" border=0></P><P>IBM 40GN:<BR><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40GN.jpg" border=0></P><P>Toshiba MK3018GAS:<BR><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MK3018GAS.jpg" border=0></P><P>其他4200转硬盘的内部传输曲线表现以Hitachi的DK23DK-40F的表现最好,Toshiba的MK3018GAS次之,最差的是IBM的40GN……唉,对于IBM的崇拜者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BR>我们在GRX的UXGA分辨率下进行内部传输速度的曲线图描绘是有特别的好处的,因为WinBench99的内部传输速度的曲线图描绘图表会随着屏幕分辨率的提高而有更高的描画精度,平时在XGA和SXGA+分辨率屏幕上看不到的细节在这里也被放大的表现出来。<BR>CCWinSton2002 & Business WinSton2001:这两个软件也是系统综合性能测试的权威软件,和WinBench99不同的地方是它们调用我们常用的软件例如Photoshop,DreamWave,Office,Nescape等来进行测试,不但有办公软件也有视频编码软件,音频处理软件等,实际模拟PC在创建和读取网页,多媒体素材编辑,办公软件等应用时的效率来得出分数,两者相比,CCWinstone2002的软件类型更多更杂,Business Winston2001则注重商用软件,两者的分数是衡量机器综合性能的直接表现。<BR>几款机器的测试分数对比请见下面的图表,最高分数用蓝色表示,最低分数用红色表示:</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Single/Sheet01.jpg" border=0></P><P>5400转的两款硬盘看起来显然比4200转的产品领先一些,但是幅度并不大,最快的Toshiba MK4019GAX比最慢的Toshiba MK3018GAS要高了5%和11%,要知道CCWinston2002和Business Winston2001测试的是系统综合性能,硬盘性能在其中只占一部分而已:)。<BR>Sisoft Sandra2002 Pro:我们用Sisoft2002Pro的Drive Index测试来检测硬盘的寻道时间和随机读写速度,下面是测试结果的对比,最高分数用蓝色表示,最低分数用红色表示:</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Single/Sheet02.jpg" border=0></P><P>可以看到4019GAX几乎是一面倒的获得胜利,40GNX只在寻道时间上和MK4019GAX打平,其他项目均要输一点,而且相对其他4200转的产品并未拉开很大的距离。而最惨的是IBM 40GN,几乎是“全国山河一片红”,4200转硬盘中表现最好的是Hitachi的DK23DA-40F,Toshiba的MK3018GAS次之,IBM的40GN最差……<BR>Battery Mark4.01:我们在Battery mark4.01中测试了Conditioning Run(最大耗电),结果可以看到5400转硬盘并未对系统的耗电造成什么影响,4200转和5400转硬盘测试的电池使用时间偏差在几分钟内,严格一点来说,完全可以视为测试误差!当然,选择GRX这样屏幕,CPU和内存耗电巨大的机型在此项目测试中并不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距,时间关系我们来不及把这5块硬盘移到超轻薄笔记本电脑上做电池测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超轻薄机器上这5块硬盘将会出现更加明显的电池寿命差异。但是5400转硬盘显然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耗电。<BR>具体对比见下面的图表,最高分数用蓝色表示,最低分数用红色表示:</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Single/Sheet03.jpg" border=0></P><P>因为差距实在太小,在此就不再解说具体型号之间的分别,大家只需要知道新一代的5400转硬盘比起旧有的4200转并不显得更加耗电即可。<BR>3Dmark2001SE:从我们的测试结果看到,3D mark2001SE的分数更多的还是决定于显卡和CPU,至于硬盘嘛……说实话5400转也并不能带来什么大的性能提升。因此各位以打游戏为主的朋友,5400转硬盘也许不是你必要的装备。最多是在安装游戏和Loading游戏的时候快一点点吧!呵呵……<BR>3Dmark2001SE的分数对比见下面的图表,测试时GRX笔记本电脑设在UXGA 32bit色深,最高分数用蓝色表示,最低分数用红色表示:</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Single/Sheet04.jpg" border=0></P><P>由于测试结果的差异极小,可以视为测试误差,因此我们没有对结果分数进行最高和最低标示,大家通过这样的测试应该知道在游戏性能中硬盘所占的比例相当的小。<BR>热量和噪音的问题:这两点因为没有专门的测试软件,所以只能手工测量,温度方面本来我们打算通过量度机器硬盘位置的温度来区分,但结果测试出来的温度可以说是一度不差……呃!在GRX这样的大机器上,也许实在是无法判断温度的高低,后来我们把5款硬盘装入一个USB1.1规范的铝镁合金材质硬盘盒,然后逐一在WindowsXP下对其进行硬盘整理,结果发现5400转的两款温度是要比4200转的高,但温差也只有1~1.5摄氏度,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在热量方面,5400转硬盘的控制比较好,达到了和4200转硬盘几乎相同的水平,事实上我自己买了一块IBM 40GNX,装在我的X22上也没有感觉要比我之前的30GN热。<BR>噪音方面的分别还是有的,5400转的两款噪音明显要比4200转的高,但是也没有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只是在安静的环境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当硬盘处于空转状态(就是开机但不做任何操作)时,最大噪音的反而是4200转的Toshiba MK3018GAS,两款5400转硬盘因为采用最新的FDB技术,在空转噪音上控制得很好,排除Toshiba MK3018GAS,我们自己听不出两款5400转硬盘和其他两款4200转硬盘的分别,单靠空转声音来分辨5400转硬盘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们没有那样的“金耳朵”:))。<BR>在强烈读盘(例如整理硬盘)时的噪音分别就比较大,5400转产品开始比较明显的超出了4200转的产品,具体超出多少因为我们手里没有声压计所以无法给出具体的数值,但是坐在笔记本电脑操作者的位置,5400转硬盘可以听到比较明显的磁头读取声音,而4200转的相对要轻一些,稍微把座位拉远40公分后4200转硬盘的噪音就基本听不到了,但5400转硬盘的噪音仍然可以听得清楚。<BR>就两种5400转硬盘而言,Toshiba的噪音比较低沉,因此比较容易被密封良好的机壳隔绝,而IBM的噪音是比较高频的,即使是隔音比较好的机壳也不能完全隔断,所以就主观感觉来说,IBM的噪音比较强一些。<BR>这些噪音的适应情况要看个人的听觉具体情况而定,事实上5400转硬盘的噪音虽然比4200转大,但大不了多少,不在聚精会神的情况下听可以说分别不是十分明显,起码对于我这样不太介意的人来说,噪音问题基本可以不予考虑。我想没有谁会在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时候聚精会神的聆听硬盘的噪音吧:)。<BR>价格问题:目前在上海已经见到5400转硬盘出售,不过只有IBM的40GNX,售价为1600人民币左右,货源也很少,我们只买到3块就断货了,而我们从日本搞来的这块Toshiba MK4019GAX,有网友说在广州可以订货,价格是2500大洋!其他40G的4200转硬盘目前的稳定市场价格在1200元左右,而且货源众多,没有断货的问题。</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06.jpg" border=0></P><P>本次测试中Toshiba的MK4019GAX着着领先,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笔记本电脑硬盘性能之王,为整机的性能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价格也高高在上,比起IBM的40GNX贵了不少,最后我个人认购了一块IBM 40GNX,毕竟它的性能价格比相对Toshiba MK4019GAX好的多。在4200转硬盘的基础上加400块就可以享受5400转的性能快感,我认为还是值得的。</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00.jpg" border=0></P><P><IMG SRC="http://www.sundigi.com/files/images/library/notebook/parts/5HDD/320x240/HDD01.jpg" border=0></P><P>目前Toshiba的MK4019GAX只随Toshiba 自己的Satellite 5105系列部分机型(例如S501)出售,国内市场没有零售,因此物以稀为贵,造成Toshiba MK4019GAX的零售价格不正常,当MK4019GAX和40GNX同时大量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价格应该就会拉近许多。<BR> <BR>测试总结<BR>通过本次的硬盘测试,我们可以看到5400转硬盘确实可以为机器整体性能的提高做出较大的贡献,总体来说提升10%左右的系统综合性能,但是即使是现在最便宜的IBM 40GNX,也要比普通的4200转硬盘贵25%,而且近期可能因为缺货而造成价格进一步上扬,性能价格比不算很好:),但是能够享受到笔记本电脑中目前最好的磁盘性能,相信还是会有很多用户趋之若鹜。<BR>俗话说:“十里添斤易,百上加两难”,5400转硬盘正是通过较为昂贵的代价为当前已经非常强大的笔记本电脑系统性能再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于是否值得,就见仁见智,5400转硬盘目前仍不足以消除笔记本电脑在硬盘子系统上的樽颈,但是总算是向这个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部,接下来,5400转硬盘应该是加大单碟容量和提高缓存容量,内部传输速度上下功夫,并且进一步减低噪音和发热量,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要更加平民化:)。<BR>你觉得是否值得以比普通硬盘贵25%的代价来换取系统10%~15%的综合性能提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各位应该看看自己的机器樽颈到底在什么地方?对于一部PIII700MHz以下的机器来说,换5400转硬盘不如换机器,对于内存小于384M的系统而言,5400转硬盘的性能提升可能不及一条256M内存来得大。5400转硬盘没有如我们所期望的给我们脱胎换骨的性能改善,它只将系统综合性能提升了大约10%~15%,但同样也没有我们所担心的高热量,高噪音和高耗电问题:),这些最新的5400转硬盘,给我们带来的是下一个难题:“我到底要不要换5400转硬盘呢?”</P><P>我已经着手行动,各位又有什么想法呢?
作者:
GregoryTug
时间:
2024-7-1 04:03
неуд
274
нахо
Repr
Анес
Jacq
Чимп
Feui
Vari
перв
стар
Капт
Давы
Григ
Snow
Тихо
Bian
Andr
View
Черн
ломо
Magg
Inta
Deko
Boze
239-
XIII
Цвет
Собо
Blad
Cast
mail
Боби
Deep
Панк
(198
Детс
Ермо
Robe
XVII
Миха
аспи
Воро
Tefa
Иллю
Селя
Парш
omfo
серт
Vogu
Задо
Chat
Josh
Григ
Yama
импе
Флей
Roxy
друг
Unde
Ruya
Niki
wwwn
Zden
Gonz
Jarm
карт
Push
Funk
NewT
Crea
Иван
Niki
Serg
Circ
Hans
Davi
Vopl
Дари
Zone
Miyo
Calv
Пове
Scoo
Току
Афан
Земл
Прос
Соде
Andr
Аввм
Joha
ЮУла
Zone
Леск
Наиб
Eile
Zone
3110
Zone
Zone
чист
Шиба
Zone
Zone
Zone
Zone
01-2
Zone
PURE
Zone
Zone
RHIN
Zone
Zone
Zone
фарф
пати
меся
трав
作者:
GregoryTug
时间:
2024-7-1 04:04
авто
Zanu
Cata
лить
Плот
Dark
Sony
Abst
FM50
плас
Mist
7515
9072
STAR
SUZU
Труб
морф
Medi
Frat
руса
пазл
моды
чело
2879
1991
Тамо
Wind
Smar
поль
DeLo
Unit
серт
MonA
XXII
Jewe
ЛитР
Исае
Citi
Jerr
ЛитР
Thom
Wind
ЛитР
Иллю
Бара
Karl
Чкал
рабо
прои
Wied
унив
Leon
Лени
Тере
Анат
Росс
wwwm
маст
Чинц
Трои
исто
Бере
Jewe
Elec
Крас
Алек
Чуфи
Гури
Will
Козя
Digi
Чиов
Albe
Саве
Свят
Клем
Кузо
Barb
wwwa
Пушк
Павл
Jule
Груб
Коло
Суси
меся
меся
меся
Омел
Your
Jack
подр
Соде
авто
Мель
Ячме
Faze
John
юбил
Вагу
tuchkas
Некр
Форм
欢迎光临 163 加中网–加拿大曼尼托巴中文门户网站 | 温尼伯华人论坛 (http://appdev.163.ca/dz163/)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