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登录 | 注冊 | 找回密码

163 加中网–加拿大曼尼托巴中文门户网站 | 温尼伯华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拿大] [国际] 《时代》周刊:揭密本.拉登最后的日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1-2 09:08
  •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30 15:4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时代》周刊5月7日一期(提前出版)报道】题:本·拉丹最后的日子(记者彼得·伯根)

    2011年5月2日清晨,突然响起的爆炸声惊醒了住在本·拉丹壁垒森严的大院里的人。本·拉丹20岁的女儿玛丽亚姆冲进父亲位于楼上的卧室,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对女儿说:“下楼去吧,回到床上乖乖睡觉。”接着,本·拉丹对妻子阿迈勒说:“别开灯!”

    其实这句提醒是多余的,因为有人——到现在尚不清楚到底是谁——在这之前就已经切断了这个街区的供电,给美国海豹突击队队员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月黑之夜突袭位于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本·拉丹住所。确实,对妻子阿迈勒的这一叮嘱成了本·拉丹说的最后一句话。

    56 个小时前,远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美国总统奥巴马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终于对其国家安全顾问说:“动手吧!”受过特殊训练的一小队美国突击队员登上直升机,从邻近的阿富汗起飞,迅速掠过崇山峻岭,飞向本·拉丹藏身的院落,在院落的边缘着陆。他们炸开紧闭的铁门,冲进楼里,其中有3名突击队员冲到了楼上。

    揭密本.拉登最后的日子

    本· 拉丹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暴力斗争就要结束了。然而,通过一些公开报道、对巴基斯坦调查人员和美国官员的采访、对本·拉丹未发表的诗作的研究以及亲赴本·拉丹的院落进行的寻访,记者发现,本·拉丹在阿伯塔巴德的生活和死亡揭示出驱使他走上这条暴力斗争之路、成为美国头号敌人背后的一些矛盾因素——以及最终证明他必然灭亡。

    隐居避暑山城

    记者在巴基斯坦官方摧毁本·拉丹的这个最后藏身地之前,获准探访了这座建筑物。

    这座院落是隐居的一个好地方,虽不显眼,但却很自在。

    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阿伯塔巴德坐落在喜马拉雅山麓海拔4000英尺的丘陵地带,常住人口近50万。一眼看去,四面环山,山坡上坐落着整齐的屋舍,那种情景让人想到瑞士。这里夏季凉爽,犯罪率低,因此很多退役军官和退休公务员都来阿伯塔巴德生活。度假高峰期一般从6月份开始,巴基斯坦国内气候炎热地区的一些家庭纷纷来到这座山城避暑。这里有一个全国最好的高尔夫球场。与巴基斯坦沉闷、拥挤、乌烟瘴气的其他城市相比,阿伯塔巴德更像是一个乡村俱乐部。

    正是阿伯塔巴德的平静环境让本·拉丹在取得9·11 巨大胜利的5年后逃到了这里。到2011年春,这位恐怖大亨在阿伯塔巴德的比拉尔镇躲藏了近6年。这里白色别墅群落之中间或有些卖水果和蔬菜的小商铺,无疑在这里生活很惬意。本·拉丹的院子是在2005年建起的,那里原先是一片空地。建造过程中,在两层的主楼上又加盖了一层。当时没有寻求获得加盖一层的规划许可,这种做法在当地非常普遍,大家都认为少缴纳房地产税,搞点儿骗人的小把戏很正常。不过,偷偷给这座房子加了一层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更令人信服,那就是这一层是专供本·拉丹和妻子阿迈勒使用的。勇敢活泼的阿迈勒是也门人,她是本·拉丹最后娶的一个妻子,也是他最年轻的妻子。

    这座楼的三楼与其他楼层有些不同,楼上只有一面墙上有窗户,窗户是不透光的,且5个窗户中有4个只不过是窄窄的缝隙,位置稍稍高过视线,很小的阳台被7英尺高的高墙遮得严严实实,就连身高6英尺4英寸的本·拉丹在阳台上活动也不会被外人看到。在躲藏在这座楼里的5年多里,本·拉丹很少离开二层和三层,偶尔离开,他也只是去院子里的菜园转转,为了不被美国的卫星发现,菜园上会搭起一大块儿帆布。

    享受天伦之乐

    对于像本·拉丹这样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这种关禁闭的生活一定非常难受。不过,各有利弊,有失有得。譬如,他的许多助手在巴基斯坦西部的部落地区连连遭到美国无人机的袭击,而他在这里可以躲过劫难。

    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三个妻子陪伴左右,十几个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

    在阿伯塔巴德的日子里,家庭生活成了本·拉丹真正的慰藉。他认为,一夫多妻和生儿育女是宗教义务。他常常对关系亲密的男性朋友说,娶妻生子可以壮大(穆斯林)民族。他跟一些朋友开玩笑说:“我真搞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只娶一个老婆。如果你娶4个老婆,你就能过得美滋滋的,天天都做新郎官儿。”(这似乎是本· 拉丹讲过的被记录下来的唯一笑话。)

    至于本·拉丹如何能“天天过得像新郎官儿一样”,在他住所里发现的野生燕麦糖浆可能算是一个线索。这种燕麦糖浆是一种 “天然伟哥”。

    在这座楼里的隐居生活当然谈不上奢华,但对阿迈勒来说,与她以前在也门农村的生活没太大区别。这个大家庭的十几口人每周只吃两只羊。院子里养有奶牛和100 多只鸡,还有蜂房,大片的菜园里种着黄瓜等蔬菜。牛奶、鸡蛋、蔬菜和蜂蜜等都是自家产的,意大利 “萨琐”橄榄油和“桂格”燕麦片等是从当地购买的。

    这座建筑物的内部,没有任何装潢,也没有挂画,符合本·拉丹的正统信条。房间内没有空调,只有几台简单的煤气取暖器,可是,这里的夏天温度最高可达 100华氏度(37.8摄氏度),冬天则会大雪纷飞。本·拉丹家的水电煤气费很少,平均每月50美元苊右。各个房间里的床都是_木板床,就好像生活在这里的入是临时住在一个长期的营地里。


    本· 拉丹的三个妻子也有矛盾。62岁的卡伊里哈岁数最大,性情严厉。在消失了9年后,她出入意料地又重新出现在本·拉丹的生活中。1985年,27岁的本·拉丹娶了35岁的卡伊里哈。婚前,有博士学位的卡伊里哈是一名教师,教聋哑孩子。另一个妻子西哈姆54岁,与本·拉丹同年,上世纪90年代跟本·拉丹生活在苏丹期间获得了阿拉伯语语法博士学位。她有知识,有诗才,常常帮拉丹修改诗作。

    最年轻的妻子阿迈勒29岁。1999年嫁给 43岁的本·拉丹时,她只有17岁。26岁的年龄差距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

    三个妻子与本·拉丹结婚时都知道自己将投身一个一夫多妻的家庭。每个妻子都各有自带厨房的房间。三楼是阿迈勒的地盘,另外两个已年老色衰的妻子住在二楼。

    财源几近枯竭

    住在这座院落里的还有本·拉丹的保镖和亲信阿布·艾哈迈德·科威特以及科威特的弟弟、妻子和孩子。他们过得很贫穷。本·拉丹给科威特和他弟弟每人每月的工资约为12000卢比(合100多点儿美元),这表明 “基地”组织可能几近财源枯竭。

    科威特和家人住的是平房,一堵7英尺高的墙将他们和本·拉丹住的主楼隔开。除了进楼打扫卫生,科威特的妻子极少进主楼。2011年春天,她偶然看见了一个陌生的高个子男人,这个人讲阿拉伯语。几年前,她的丈夫曾告诉她,这里住着一个陌生人,嘱咐她千万别跟外人提起他。

    本·拉丹躲在顶楼上与阿迈勒轻松消磨着时光。对于像本·拉丹这样高的男人来说,卧室的天花板太低矮。房间旁边有个狭小的洗手间,洗手间的墙面贴有绿色瓷砖,但地面没贴地砖,其实就是一个简陋的茅坑,外加一个劣质的塑料淋浴器。在这个洗手间里,本·拉丹常常用“Just for Men” 牌的染发剂染头发和胡须,以便让已近六旬的自己看起来年轻一些。洗手闯的隔壁是厨房,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大储物间。门厅就是本·拉丹的书房,木制的书架上摆着一些书,本·拉丹很多时候都是坐在电脑前,不停地敲着键盘写信,然后由亲信传递给重要助手。

    通过书信联络

    在备忘录中,本·拉丹劝告其他圣战组织不要打着 “基地”组织的旗号。2010年8月7日,他写信给索马里“青年党”头目,警告它不要自称是“基地”组织的一部分,说那样做只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使它更难筹集资金。本·拉丹做梦都没想到,他的备忘录到头来会落到美国中央情报局手里。

    2010 年10月,本·拉丹给他的一位副手写了一份长达48页的备忘录,概述了“基地”组织的圣战状况。一开始,他的调子是乐观的,说美国人在阿富汗经历了“他们入侵以来最糟糕的一年”,他预测,美国日益加深的预算危机只会加剧这种趋势。不过,本·拉丹也担心,美国无人机空袭使“基地”组织长久以来在巴基斯坦部族地区瓦济里斯坦的避难所太不安全了。他写道:“我倾向于让大部分弟兄撤离这个地区。”

    本·拉丹很为20岁的儿子哈姆扎担忧。哈姆扎 2011年去了瓦济里斯坦部族地区。他写道:“一定要告诉哈姆扎,我认为他应该离开瓦济里斯坦……”本·拉丹公开号召年轻人加入圣战的同时,私下里却规劝自己的儿子逃到富裕的波斯湾国家卡塔尔。

    本·拉丹还提醒他的副手,“与其他人进行联络都要通过书信”,不要用电话或互联网联络。结果他不得不等两三个月才能得到回复,这就使“基地”组织的上作效率很低

    策划对美袭击

    本· 拉丹始终在策划如何吸引更多眼球。他给手下人下达指示说:“9·11袭击事件10周年纪念日就要来到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现在就耍开始准备。有关这一点,请将你们的建议传送给我。”他建议邀请半岛电视台的英语频道和阿拉伯语频道冠者进行报道,他还想邀请美国电视台记者,以传达他的声音。他写道: “我们还应当找一家能像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那样不带偏见的美国电视频道。”

    直到最后,本·拉丹还在全力策划对美国再发动一次大规模袭击,他督促—位副手说:“如果你能指派一名合适的弟兄负责制造一起袭击美国的大规模行动,那就太好了。如果你能挑选几个弟兄(别超过10人),派他们回到各自的国家学习飞行技术,而他们互不相识,那就太好了。”

    非常荒唐的是,他哀叹美籍巴基斯坦人费萨尔·沙赫扎德背弃他效忠美国的誓言,他说:“按照伊斯兰教教义,背信弃义和撕毁约定都是不能容许的。”沙赫扎德受过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训练,2010年5月1日在纽约时报广场试图引爆一辆SUV汽车上的炸弹未遂。

    本·拉丹似乎不喜欢摇募美国籍新人,这缩小了可行的方案范围。他的高级副手艾曼·扎瓦希里对他说,袭击在阿富汗的美国士兵比袭击美国本土的公民要现实得多。

    确实,自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和公共汽车爆炸案以来,直到去年春天,本·拉丹及其手下都没有在西方国家成功实施一起袭击事件。当然,自2001年9·11 恐怖袭击事件后,“基地”组织就未在美国本土成功制造一起爆炸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1.204.294.8528
    • 邮箱:163adv@gmail.com
    • QQ:179091654
      移动客户端:即将开放
      关注我们: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