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登录 | 注冊 | 找回密码

163 加中网–加拿大曼尼托巴中文门户网站 | 温尼伯华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图] 回顾历史:近代史上震撼世界的照片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19 13:2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flyfish在 2003/10/25 06:35pm 第 8 次编辑]

一. 这是一幅令人毛骨惊然的照片。
  
   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
  
  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了而四处奔跑的情景

  特别是中间那个小姑娘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奔跑。这个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这个形象撕扯着每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读者的心。
  
  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美国人早已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漠然麻木了,但这幅照片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于是一场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
  
  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
  
   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照片成名之后,她成了新闻摄影跟踪的人物。成年后,她移居美国,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还留有当年烧伤的疤痕。
  
   作者黄功吾是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当年只有22岁。


[trade=25]
二. 非洲大陆,充满了天灾与人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少雨,连年干旱,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中、在瘟疫中备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许多记者在那里拍摄的镜头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这幅作品很有代表性。记者前去采访旱情十分严重的乌干达,深深地为那里经受的苦难而感动。他没有一般化地去拍摄面黄肌瘦的灾民,也没有去拍摄寸草不生的干裂土地,而是拍摄了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作者大胆的画面剪裁,舍弃了对比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使人们的视觉感觉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闻报道摄影以瞬间纪实为使命为优势,然而,在拍摄的一瞬间,又能以恰当的构图、生动的形象冲击人们的视觉,震撼人们的心灵,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 萨姆.希尔 1937年
  
   1937年5月,德国“兴登堡”号飞艇顺利飞跃大西洋,正要在美国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基地着陆时,因撞击建筑物而爆炸起火。
  
  这一灾难是人类的悲剧,更使德国国家尊严严重受损。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飞艇曾经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意味着将来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驾驭天空。30年代,由于飞艇的成功,德国人曾经认为未来的天空将是他们的舞台,就像英国人从前称霸海洋那样。“兴登堡”号是飞艇中最好的一只,然而却如此惨败。当时,这一事件被22架电影摄影机和许多摄影师拍摄下来。因为大家早就架好设备,对准天空,要拍摄它成功着陆的镜头,却未曾料到拍下这一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人们头脑中牢记着这个画面,这惊心动魄的瞬间。由此也可以看到摄影化瞬间为永恒的独特魅力。



四. 作者是《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记者

  听到火警后,他连忙开车赶到现场。一边朝火场跑,一边把携带的两台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同时观察着着火房屋的情况。
  
  紧张中,一名消防队员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两个女孩--19岁的黛安娜和3岁的蒂亚娜。
  
  作者用镜头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下落的东西,没想到却拍摄到了这桩惨剧的全过程。
  
  第二天,这组照片见报后,波士顿居民大为震惊。人们被激怒了,强烈要求当局采取措施,检修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波士顿政府在24小时之内对全城的楼房进行了检修,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可靠的保障。
  
  这幅触目惊心的照片,令人目睹了惨剧的过程,显示了摄影纪实警示社会的强大力量。
  
  这组照片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其中这一幅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年度赛中被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五. 美国 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
  
   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这是伟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让世界充满爱,这个镜头让人们看到人间深深的爱。
  
   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六.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6年
  
  明亮的阳光,灿烂的阳光,是生命之源。有阳光,才有万物的生长,才有茁壮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间,万物之灵的人,万美之荟萃的人,耸立其间,这是多么壮美与豪迈的形象。
  
  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思,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浪漫的经典形象。背靠大自然,令我们想起了不朽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觉醒的象征,她把自信的微笑洒满全世界。而今天的新女性,却以更加理性与冷峻的目光投向远方,千年人类衣着文明随风飘洒,与浓云似的黑发形成对应,而打破传统,敞胸露怀地迎接阳光,溢发出现代人情怀的浪漫,时代前进了,我们不妨把这个形象与维纳斯--蒙娜丽莎一脉相承地贯穿起来欣赏。




七. 美国(尤金.史密斯)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逐步从废墟上复苏,发展迅猛。然而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也日益严重。
  
  由于一家名叫“奇索”的化学工厂不断向海里排放含有大量水银毒素的污水,以致当地渔村许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四肢萎缩,全身痉挛,导致死亡。
  
  史密斯得知这一情况,决定用照片揭露这种污染环境的罪恶,为受害的人们讨回公道。1971年在日本女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到水俣村采访。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和渔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拍摄了许多真实的镜头。厂方为了阻止他采访,雇用了打手多次袭击他,以致被打伤住进了医院。但他“九死不悔,永不妥协”,终于拍摄到了上千幅照片,完成了采访。他选出175幅出版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发行量达到三万册。这个专题不仅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他的这些作品,有如唤起人们共同起来保护环境的警钟。




八. (美国)菲利普.哈尔斯曼
  
  一系列超现实主义作品创作的成功,使哈尔斯曼坚信摄影创作的能动性。如实的再现是一种,意念的具象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于是他接连不断地创作出表现人的哲思与意念的作品。
  
  关于人生的苦与甜、哀与乐、生与死等等,人们思考得很多,争论得很多,这是人人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个困惑。
  
  经过反复构思,作者请来了他的老朋友和九位人体模特,经过反复设计描述,终于用七个美女构成了一个逼真的骷髅,猛然看见,令人触目惊心、恐怖万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这是七位极为赏心悦目的女人体。丑陋与美艳,可怕与可爱,诱惑与抵御,种种矛盾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何去何从?每位读者都禁不住会像男主人公一样深深的思考。




九. (美国)道格拉斯.马丁1957年
   1955年,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从蒙哥马利市开始。当时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成为运动的领袖,他主张非暴力的斗争,在争取种族平等运动中享有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斗争逐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57年,美国政府废除了许多不平等的种族歧视制度,这幅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荣获年度大奖的照片,十分典型地记录了当时生动的情景。
  
   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是,军队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这幅作品中,一群男生在黑人学生后面出洋相,校方的两个护送人,神态也截然不同,一个是
  坚定神圣地履行职责,一个是很不情愿地鄙视态度,似乎代表了美国人中对废除旧制度的不同态度。令人起敬的是黑人学生脸上流露的庄重与自尊,她勇敢地走进充满敌意的校园,只是为了捍卫黑人受教育的神圣的权利。




十. (美国)罗伯特.杰克逊1963年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被刺,24日,被指控为凶手的奥斯瓦尔德在押解途中又被一家夜总会的老板杰克.鲁比刺杀。一时间,形势变得极为错综复杂,至今也没彻底侦破此案。但珍贵的历史镜头却再现了刺客被刺的生动情景。
  
  作者杰克逊在得知肯尼迪被刺后,预感到事情仅仅是开始而并没有结束。因为有这种意识,他便十分关注事态的发展,因而在鲁比突然刺杀奥斯瓦尔德时,他才能不失时机地揿动快门,在这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发生的因素。
  
  被刺而痛苦万分的奥斯瓦尔德正处于画面中心。由于突然,押解人尚没有反应过来,而我们的摄影师早已不失时机地揿动了快门。



十一.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埃尔西德兹。
  当太阳的余晖还没有散尽,明亮的圆月已经冉冉升起。山顶飘飞着层层云雾。山脚下,静静的村庄旁,是一片静静的墓地,十字架碑闪着灼灼白光。天上地下,仿佛回荡着一曲深沉的生死交响乐。
  
  这幅作品是亚当斯的代表作,是他拍摄的最受人欢迎的一张作品。他说:“这是机遇与熟练运用技术的产物。”拍摄时,他就预感到,这是一幅卓越的影像。那时,他们正乘车在公路上行驶,亚当斯往右边一看,发现画面上令人激动的景色,急忙下车,架好8*10相机,经过一系列技术操作,按好雷登15滤镜,调好f32,时间为一秒钟,又经过精心冲洗与印制,才得到这幅杰作。




十二. (法国)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1954年
  这是都市生活中一个极平凡的场景。星期天,学校的假日。一个孩子--显然平时很顽皮--被派到街上去为爸爸买啤酒。可贵的是,作者捕捉了孩子十分自然真实的情绪:被委以重任而洋洋得意,特别是在虚化街景和女孩子们称赞他的眼光的烘托下,使他的神情更加突出。
  
  这种生活场景的瞬间,具有自然生动、令人玩味的情趣,显示了抓拍的魅力。





十三. 卡拉哈里沙漠(非洲西南部一高原及沙漠地带)的牛蛙过着极为神秘的生活。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藏在地下,裹在一层薄膜中来保持所需的湿气。它们可以数月甚至数年保持冬眠状态。直到第一场雨将它们唤醒,露出地面。
  
  我在卡拉哈里待了几个月,正赶上沙漠的干燥季节,强烈的阳光恨不得要将大地炙烤成一片灰烬。后来,下了一阵豪雨,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小草迅速探出了头,各种动物们开始出来活动,空气中充满了勃勃生机。我路过一片粘土地,这里经过前夜的雨水,已经变成了一个水坑。水坑边蹲着一只牛蛙,这对我真是一个拍摄的好机会。
  
  雄性牛蛙的领土观念非常强烈。当我悄悄地爬着接近这只牛蛙时,它没有移动。为了保持皮肤的潮湿,这只牛蛙不时地没入水中。我就趁着它入水的时候向它靠近,等它重新浮出水面时停止前进,纹丝不动。在距离它不到一个手臂远的地方,我拿出了相机。
  
   它正对着正午的阳光,在这种情况下,最佳工具是l8mm 超广角的镜头。这一镜头能够夸大牛蛙相对于周围环境的尺寸。f/22 光圈也增加了从牛蛙的鼻子到无限远的景深。将相机置于水面高度,可以制造出头部的幻影;用偏光镜使水面变暗,从而增强空中的云朵。我一直等待着,一片浮云为四周景色投下了一些阴影却又没有遮挡住太阳射在牛蛙身上的光线,这时我按下了快门。牛蛙和摄影师之间、光和影之间的互动,带来了这幅最终的画面--画面中所展示的季节更替在超现实之境中展露无遗。




十四. 《沙漠女神》摄/迪杰.帝兹达




十五. 伦纳特.尼尔森 瑞典 1975年
   获196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这个看上去仿佛从遥远星系中漂过来的3个月大的小胎儿,正悠然地靠在子宫里面。1955年,“人类家族”的展览中展出了描绘生长和童年时代的照片。尼尔森的这些照片拍摄于60年代。这张在群星中闪动着的小胎儿,喻示着人类应理性地思考自身在宇宙中的价值与命运。
  
  尼尔森一直对生物学很感兴趣,于是在60年代前后,他决定把人类胚胎发育的第一步过程都拍录下来。这项计划得到了《生活》杂志的支持,在4年的努力之后,尼尔森完成了任务,作品发表在《生活》杂志上,引起了世界性轰动。





十六. 图中是6名被害者之一
  他被24名暴徒追赶到一小巷的死角处,遭到众人大砍刀、匕首、棍棒加石块的攻击。在被折磨致死后,暴徒首领当众割断了他的喉管。此事发生在印尼暴乱后期,警方对此采取的惟一行动,是在私刑结束后,移走了受害者的尸体。
  
  印度尼西亚学生1998年5月中旬在雅加达议会大厦外集会,要求结束苏哈托总统的统治。在5月初,因为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被杀,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有着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背景的数万印尼年轻人聚集到一起,要求对腐败政治进行清算。5月21日,执政长达32年之久的印尼总统苏哈托辞职。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屈服于抗议的压力。
  
  苏哈托的辞职并没有结束该国动荡骚乱的书面。当各个团体在为填补权力真空而明争暗斗之际,无法无天引发的混乱在全国蔓延开来。数千商人被抢、被杀。其中华人的产业及人身安全受到首当其冲的侵犯,许多华人妇女在骚乱中被有预谋地强暴,他们的家园被抢砸成了废墟。




十七. 罗伯特.杜瓦斯诺[法]巴黎 1953年
  前面求职的姑娘正接受“面试”。巨大的失业数字令歌舞厅老板有了挑三拣四的权利。
  
   1953年,著名的摄影家罗伯特.杜瓦斯诺受《摄影记者》杂志之托,拍摄了一组关于巴黎马约尔歌舞厅的专题报道。对于当时生活十分拮据的杜瓦斯诺来说,接受杂志社这个合约意味着经济困难的缓解。但一向以拍摄严肃题材著称的摄影家,却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以风月场为主题的报道任务。然而,当他深入到马约尔歌舞厅的生活中后,却发现这里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可能代表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当时的马约尔歌舞厅规模很小,只有仅能容纳400人的观众席,它还没有雄心去争取在歌舞演出界名播全球的地位。然而靠着为换一片面包的姑娘们的大胆的裸露表演,马约尔歌舞厅最终声名远扬了。
[/trad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9 16: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顾历史:近代史上震撼世界的照片集

我很辛苦才发出来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03-10-20 23:03:31 | 只看该作者

回顾历史:近代史上震撼世界的照片集

好帖当然要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1 05:35:25 | 只看该作者

回顾历史:近代史上震撼世界的照片集

多谢大家支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1 05:38:10 | 只看该作者

回顾历史:近代史上震撼世界的照片集

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此帖现在半价出售!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4 12:05:37 | 只看该作者

回顾历史:近代史上震撼世界的照片集

真是谢谢楼上的各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6 04:07:53 | 只看该作者

回顾历史:近代史上震撼世界的照片集

显示的出来的呀~~可能你那慢了点~~刷新一下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24-4-27 10:2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24-4-27 10:2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1.204.294.8528
  • 邮箱:163adv@gmail.com
  • QQ:179091654
    移动客户端:即将开放
    关注我们: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